馬興陳宅,又稱為益源古厝、益源大厝和板橋林家、霧峰林家並稱台灣三大古厝。
馬興陳宅創建於清朝道光26年(西元1846年),佔地3000餘坪,兩旁約6000坪,是陳姓渡臺開基祖文德公大房榮華公所建,過去因年久失修斷垣殘瓦,之後雖有大幅整修外觀但因為缺乏經費管理,開放一段時間結果造成古蹟髒亂無人清掃的窘境,目前並未有固定開放參觀的時間。
馬興陳家人才輩出,祖先陳武經商致富,為陳宅之興盛奠定基礎,爾後鴉片戰爭期間陳家亦有戰功,並於此處興建大宅,至咸豐年間三代目陳培松中式舉人,大量收購鄰近土地造就今日龐大規模,於商於文於武,馬興陳家皆有卓越表現。
益源古厝是碗粿小時候遠足的校外地點之一,門前的大片紅磚地就是野餐的地點,如今走來要先到一旁的活動中心拿取鑰匙,才得以進入內部,但進到裡頭有種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感覺,實在為這個古厝感到可惜。將車子停在外面的大廣場,接著徒步進入圍牆大門,會經過現在並不開放使用的廁所。
大厝共有三進,旁有兩護龍,第一外護龍有對稱的方門,第二外護有對稱的圓門,門廳、正廳與各護龍門上之覆瓦,居中兩列(方瓦)刻意與兩旁(圓筒瓦)不同,增添變化之趣。
第一道門上頭寫著「陳四裕」三個字,意在讓當時四大房都能富裕不輟的含意。
進到宅院內,面前有一片空地為內埕,左右對齊的兩支旗竿是陳培松中舉人後所豎的,古代社會因為乘坐馬匹,所以那兩根旗竿就是拴馬用的,看到這個規模,就可以想像以前的門庭若市的輝煌過往。
而一旁的獨立「益順堂」則是主體向外延伸的護龍
門廳上懸有咸豐戊午科中式舉人陳培松所立「特恩文魁」匾,更有「御恩承北闕」、「紫氣耀高堂」的對聯。第一護龍左、右方門上各有「靜觀皆自得」及「佳興與人同」門眉。
大廳前左右側有轎廳,左側擺放儀仗。轎廳與左右廂房屋頂連成一雙連式馬背,為目前台灣現存的唯一例。
公媽廳,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廳。(這裡有公告不能拍照牌位,所以近照的照片就不放了。)
在正廳的內側兩旁有幾幅隱約可見的水墨畫作,很多都是在當時那個年代的大師作品。
據說益源大厝主體有66個房間(有六六大順之意),再加上周圍的附屬建物,總房間將近100間左右,不過房間雖多但是每一間房的空間上其實並不大。
古時的紅眠床
大房與三房間的迴廊與古井
有亮點,原來以前有台灣省名稱的年代,彰化是屬於台中縣的管轄範圍內,所以門牌地址有台中縣出現也是一種另類的刻畫歷史的痕跡。
古厝西南為一水塘,長滿水芙蓉,頗收污水淨化之效,池邊竹林高聳,風起時,竹管或轟然乍響,或鶯呀微弱,呼應過去的繁華無限,與今日人去樓空任人憑弔,此古宅所動人也。
靜靜的一路走來,不知怎麼的,心中總有那麼一股不快,也許是因為如此,所以這篇文章在半年前書寫到一半就停止了,一個看起來古色古香豪華的宅第,極具歷史古蹟意義的地方,竟然就這樣任其荒蕪。
再度回到馬興社區發展協會,不同一旁的馬興古厝,這裡的義工們正在張羅著午餐,幫忙當地的老人做餐點,對於不便外出的老人也有送餐服務,算是一個發展不錯的社區系統。
離開前也可以在社區這裡買份馬舌餅,跟牛舌餅的不同?口感就一點差異,看在後面的關懷意義也別計較太多了。
走在這鬱鬱的綠色隧道,陰鬱不去的感覺依然在心口盤旋,為何這樣的古蹟,也不是第一個,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,有時一個政策、一個土地開發,就這樣消失了,在各地旅遊觀看他國古蹟的時候,你會想,台灣沒有這種古蹟可看嗎?有的,但是有時來不及就消失了。